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厌恶疗法与其它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同,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认为错误的与病态的行为,是在生活经历中特别是心理创伤的体验中,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通过再学习、条件反射和强化手段,也能消除和纠正病态行为或功能障碍,建立起健康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有动物行为的研究结果作根据,1937年尼克莱夫曼等用8条狗做实验,注射阿朴吗啡作为无条件刺激,皮下注射40毫克阿朴吗啡即可引起恶心、呕吐、发颤及大量流唾液等症状,这种过程每日重复达数月之久。其实这种实验开始不久就使狗有了复杂反应,刚上木架等待之时,虽尚未注射阿朴吗啡,狗就开始恶心、呕吐。这是典型的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实验。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而设计的厌恶疗法,在临床上对于戒烟、戒酒、革除同性恋等恶习均有效。以革除酗酒为例,具体做法是:

  把酒(包括酒的色、香、味)看作条件刺激(CS),把见酒就贪饮的行为看作习得的条件反应(CR)。

  安排一负增强刺激(电击或恶心药)作为五条件刺激(UCS),以引起个体的痛苦反应即无条件反应(UCR)。

  按照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结合酗酒者个人的生活习惯,即患者最喜欢饮酒的时刻把酒摆在患者面前,随后使他受到厌恶性刺激,这时皮肉痛苦或呕吐与对酒的厌恶、恐惧等会同时出现。经过几次结合以后,新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即只要患者见到酒后,就会出现对酒厌恶、恐惧而逃避,并消除了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所依据的操作条件反射是逃避学习的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木箱从中隔开,但留有小孔,箱右侧的安有带电的装置,先将老鼠放人右侧箱内,老鼠因受电击会通过小孔逃向左侧箱内。这样反复数次后,只要将老鼠一投人右侧箱内,它就会马上逃到左侧箱里去,从而学会了逃避学习这种行为。

  以上实验中,动物是靠积极地学会适应环境的新行为(逃向左侧箱内)来逃避惩罚的,因此条件行为就成了逃避惩罚的手段或工具。现以上一条目介绍的过度着衣癖来说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厌恶疗法的应用。

  可以把病人穿过多的衣服看作是一种条件刺激(CS),对于这种条件刺激,病人可有两种选择,或者是脱掉一些过多的衣服,或者是保持不变,而其中后一种情况正是已习得的条件反应(CR),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她一个无条件刺激(UCS),即穿衣超过一定重量,不准进入食堂。为了免于饥饿,病人就会脱掉一些衣服。这样多次结合以后,病人就会全部丢掉身上多余的衣服,恢复正常穿着。
返回列表